收集各种资料的私人活页夹

冕服

冕服,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。主要冕冠、玄衣、纁裳、白罗大带、黄蔽膝、素纱中单、赤舄等构成。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服用的礼服。玄衣肩部织日、月、龙纹;背部织星辰、山纹;袖部织火、华虫、宗彝纹。纁裳织藻、粉米、黼、黻纹各二。即所谓的“十二纹章”[1]  纹样。另外,还有中单、蔽膝。均织织藻、粉米、黼、黻纹。此外还有黄、白、赤、玄、缥、绿六彩大绶和小绶,玉钩、玉佩,金钩、玉环及赤色袜、舄。

冕服的性质在於“绝地天通”“象天法地”“祀天神地只”,所以只有吉礼(祭祀)、重要的嘉礼以及宾礼,天子才穿冕服。朝臣也是吉礼以及重大的嘉礼的时候才穿冕服。

 

黄帝制冕服、涵义、出处

衣裳制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 《易经·系辞下》 
上玄下黄 乾,天也。坤,地也。天玄而地黄。故上衣玄,下裳黄。 《易经·说卦》、《易经·坤卦》

十二章 予欲观古人之象,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;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,以五采彰施於五色,作服。 《尚书·虞书》 

十二旒 十二年矣!是谓一终,一星终也。 《春秋·襄公九年》

天子麻冕,朱绿藻,垂十有二旒者,法四时十二月也。诸侯九旒。大夫七旒。士爵弁,无旒。 《礼记·礼器》 

天子六服 周之王也,制礼上物,不过十二,以为天之大数也 《春秋左传·哀公七年》 

 

天子六服

天子有六冕,对应于不同的祭祀场合。六冕的等级及服用场合从高到低,据《周礼·春官·司服》依次为:“掌王之吉凶衣服,辨其名物,与其用事。王之吉服,祀昊天上帝,则服大裘而冕,祀五帝亦如之;享先王则衮冕;享先公、飨射则鷩冕;祀四望山川则毳冕;祭社稷五祀则希冕;祭群小祀则玄冕。”

等级最高的为大裘冕,用于祀昊天上帝、五帝;

次一等为衮冕(即俗称的龙袍。画卷龙于衣曰“衮”),十二旒,用于祀先王;

次一等为鷩冕,九旒,享先公、飨射礼时服用;

次一等为毳冕,七旒,祀山川、四望时服用;

次一等为絺冕,五旒,祭社稷、五祀时服用;

最低一等为玄冕,三旒,祭群小时服用。


据文献上说秦始皇曾废去周代六冕制度,只保留玄冕一项,但秦代的玄冕,其制度恐怕亦不全同于周代的玄冕。六冕制度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又复,此后即成为历代帝王的法服,虽略有损益,但名义上六冕的制度仍然一直保留着。

元日受朝天子穿冕服,视朝穿皮弁服,冬至、朔日大朝会天子穿绛纱袍。

上朝的时候,大朝(最降重的典礼朝会,如元旦、冬至的大朝)着衮冕,常朝着皮弁服,日常乘舆则常服通天冠绛纱袍(唐宋以来以幞头、圆领袍为常服,通天冠服逐渐升格为礼服,后至明代又逐渐废去不用)。

天子六服对应的是王后六服,所以天子穿冕服的时候,王后一定是穿的翟衣。翟衣的性质也是祀天神地只。皇帝穿十二旒衮冕,皇后一定是花钗十二树褘衣

 

兖衣

简称“”。亦称“衮服”。为古代天子及王公的礼服,因上有龙的图案得名。根据《周礼》记载,衮冕为王之吉服。皇帝在祭祀天地、宗庙、社稷、先农、册拜、圣节和举行大典时所穿的礼服。

冕与中单、玄衣、纁裳配套

最早是《尚书·虞书》中关于舜命禹制作章服的传说,“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”,后世帝王所穿的衮衣出于此说,这是以“衣绘而裳绣”的手法、绘画与刺绣并用。中国传统的衮衣以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宗彝、藻、火、粉料、黼、黻十二章纹为饰。周制,前六章绘于衣,后六章绣于裳,皂衣绛裳,衣裳相连,形制似裘。东汉以来,大体相沿。明朝皇帝常服黄袍始加十二章。明朝在洪武十六年(公元1383年)始定衮冕制度,至洪武二十六年(公元1393年)、永乐三年(公元1405年)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。

皇帝十二章,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六种织于衣,宗彝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、黻绣于裳,十二旒冕

亲王九章,上衣绘山、龙、华虫、宗彝5章花纹,下裳绣藻、粉米、黼、黻4章花纹,九旒冕

亲王以下就不能称为衮冕了,因为不绣龙,但明代都称为衮冕。

世子七章,八旒冕

郡王五章,七旒冕

朝鲜曾获赐五章衮衣。后建文赐朝鲜以郡王爵服亲王服,遂为定制。

 

朝服

朝臣的朝服也是源自儒服的绛纱袍,这是儒教的体现。一些特殊的祭祀日子,朝臣法古穿爵弁玄冠。视朝穿冠弁服。谒见太子或办公事的时候穿公服。

各朝的公服、常服、朝服都有不同。

以汉代为例,以皂衣(黑衣)为朝服,日常办公则着袍(文官着皂袍、大袑、戴进贤冠;武官着绛衣、大袑、戴赤帻武弁,禄秩高者加插双鹖尾成为鹖冠)。又有五时色祭服:春青、夏赤、季夏黄、秋白、冬皂。

唐宋时以朝服繁缛齐备,呼之为“具服”,而以公服简约,呼之为“从省服”、“省服”。公服以服色区分等第。

 

 

评论

© 活页夹 | Powered by LOFTER